星期五的地質

Friday geological

首頁 >

地質新知

>

星期五地質

2018-05-11

火山產物的機械混合作用:岩漿混和作用與熔積岩

[No. 26] 星期五地質 – Friday Geology


文字:賴昱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ymlai@ntnu.edu.tw)
圖:賴昱銘
 

火山作用包括了岩漿(magma)的形成、於岩漿庫內的活動與演化機制,以及當岩漿噴發於地表後冷卻、並形成火山/噴出岩等過程。而自然界中,當兩物質相遇,若成分融合為一種新成份,稱為混合作用(mixing),亦即化學混合作用;但若彼此仍能保有各自原有的成分,則稱為混和作用(mingling),為一種物理的機械混合作用。在中文的使用上,雖多數人”合/和”混用分不清楚,但這兩個字確實代表了不同之意義。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兩個由岩漿噴發的產物所形成的混和作用,分別為:當異質的岩漿,於近地表或噴出後相遇,所發生的岩漿混和作用(magma mingling);以及當火山所噴發的物質,與未固結的沉積物相遇時,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岩石-熔積岩(peperite)。

本文使用位於海岸山脈富東公路段小馬隧道口旁的火山岩露頭為例,Lai et al. (2008)介紹了一個全長約160公尺,且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混和作用的剖面(圖一A)。圖一B與C分別可見較基性(SiO2: 54-56wt.%,呈較深色)與較酸性(SiO2: 62-64wt.%,成較淺色)兩種岩漿共存,並且相遇後彼此各自仍保存著原本的特性(圖一D),說明兩岩漿相遇時,發生了岩漿混和作用(magma mingling),因而產生一種類似油水混和不相溶的情形。由兩成分相接處的岩石樣本(圖二A至D),可看出接觸面各自呈現兩成分相互侵入或相嵌的構造,顯示兩岩漿相遇時可能仍皆為流體或半固結的狀態,也就是兩種不同成分的岩漿,是在同一時期噴發,且在近地表或噴出地表後相遇的。Lai et al. (2017)與Lai et al. (2018),分別使用火山岩基質(groundmass)進行氬氬年代分析、以及火山岩中鋯石(zircon)的鈾鉛定年分析。氬氬年代分析結果中,較酸性的火山岩年代為7.4Ma;而鋯石鈾鉛定年結果中,兩種火山岩年代分別為8.0Ma與7.8Ma,若考慮誤差範圍,兩者可視為同一年代。因此,年代學的研究證明了兩種岩漿確實為同時噴發,但,又是在甚麼情形下相遇的呢?

▲圖一 ▲圖二


此時,我們要先來關注這個剖面的另外一個主角-熔積岩(peperite)。早期對熔積岩的定義,是在說明熔岩流與未固結的含水沉積物相遇,所形成的一種混和岩類,此岩石同時具有來自火成作用的岩漿物質與來自沉積作用的沉積物,並且混和後冷卻保存下來(Scrop, 1827)。此岩類雖然很早就被報導,但直到1998年於南非舉辦的國際火山會議,才特別將熔積岩相關的研究做彙整,並整理成special issue羅列了至當年為止熔積岩的相關研究(JVGR, 2002, v.114(1-2))。而[熔積岩]這個中文名詞的使用,則是中國學者白志达等人,於2004年首度於中國識別了peperite,並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命名。熔積岩本身為一成因用詞,同時保有火成作用的[熔]與沉積作用的[積],確實為peperite的中文命名做了非常恰當的翻譯。在2002年的特別期刊中,大多聚焦在討論野外產狀的敘述上,而對熔積岩的分類方法尚未有明確的共識,大部分的研究者皆同意將其大致分為塊狀(blocky peperite)與流體狀(fluidal peperite)熔積岩,但對於產狀的細節、形成的機制、或沉積物需不需為富含水分的狀態,則是眾說紛紜。回到海岸山脈,熔積岩也出現在這個剖面中,圖三顯示了較酸性的岩漿與泥質沉積物,發生混和作用(mingling)而形成的熔積岩(圖中I為來自岩漿的產物;S則來自泥質沉積物)。一般島弧地區的熔積岩,多半出現在島弧火山體的兩個位置:一是岩漿剛噴出海床時,炙熱的物質與海床上未固結的沉積物相遇,形成的熔積岩包覆在枕狀熔岩中;第二種情形為岩漿於火山島頂部或側向噴發,岩漿作用物質與火山島出露海面周圍堆積的沉積物混和所形成。本文所指之剖面所出露的熔積岩,與前述岩漿混和作用的產狀兩者為整合出露,考量兩種岩相同時出現的合理及可能性,其形成的環境應於火山島頂部或側面與海水面交界處。
 


▲圖三
 

對於海岸山脈東河地區的這個剖面而言,我們可以推論其形成的過程為圖四所示:距今約8Ma,當成廣澳火山體(當時為火山島)成長至海水面附近時,水面周圍堆積泥質的未固結沉積物(圖四A)。兩種不同成分的岩漿同時噴發,較酸性之岩漿於噴發後,部分與未固結之泥質沉積物混和形成熔積岩(圖四B)。而同時較基性之岩漿噴發,與較酸性岩漿相遇並發生岩漿混和作用(圖四C),冷卻固化後形成保有兩岩漿原始成分的火山岩。
 

◀︎圖四



關於熔積岩,Lai et al. (2013)將其視為海岸山脈火山岩的層序裡,頂部石梯坪凝灰岩(Shihtiping tuff)中可能普遍存在的一種岩相,同時其也代表了火山島成長至出露海水面之後的陸上噴發相。然其在海岸山脈全段之石梯坪凝灰岩層中,所呈現的成分、產狀與分布範圍並不一致,是否能對應不同構造時期的火山噴發環境,或有其他可延伸討論的機制與變因,則尚需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另外,其產狀所對應的火成物質與沉積物各自的成分、形成環境、混和機制等等,於國際上的火山學研究中均尚未有定論,故此種岩類的研究仍有很多工作需進行。雖如此,台灣具有能形成此種特殊岩類的環境甚多,除本文之海岸山脈與澎湖本島(Song et al., 1994)已有報導外,臺北盆地周邊與其他火山離島均存在可能出現熔積岩產狀的環境。下次,諸位於旅遊時,不妨多留意火山岩的產狀,或許會有更有趣的發現呦!

 

參考文獻:

白志达, 孙善平, 徐德斌, 等. 2004. 火山碎屑岩的一种重要类型-熔积岩。地学前缘, 11(3): 134
Lai, Y.-M., Song, S.-R., 2013. The volcanoes of an oceanic arc from origin to destruction: a case from the northern Luzon Arc.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74, 97–112
Lai, Y.-M., Song, S.-R., Iizuka, Y., 2008. Magma mingling in the Tungho area, Coastal Range of eastern Taiwan.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178, 608–623
Lai, Y.-M., Song, S.-R., Lo, C.-H., Lin, T.-H., Chu, M.-F., Chung, S.-L., 2017. Ag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variations in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Coastal Range of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magma generation in the Northern Luzon Arc. Lithos, 272-273, 92-115
Lai, Y.-M., Chu, M.-F., Chen, W.-S., Shao, W.-Y., Lee, H.-Y., Chung, S.-L., 2018.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uzon Arc. Terr. Atmos. Ocean. Sci., 29, 149-186
Scrope, G.P., 1858. The Geology and Extinct Volcanoes of Central France. John Murray, London, 258
Song, S.-R., Taso, S., Lee, C.-Y., Lo, H.-J., 1994. Lithofacies and Evolution of Maar in Yentunshan, Penghu Archipelago. Abstract Volume, Annual Meeting of the Geol. Soc. China.

**歡迎會員投稿,意者請逕行與學會聯絡**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