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 (西元 2001 年),一個長軸約 50 um 橢圓點上的鈾—釷—鉛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分析,刷新了世界最老岩礦的紀錄、推進到 44 億年,這無疑是對「『鋯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 (Zircons are forever.)」的最佳詮釋。
由中生代地層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除了為電影製片創造出形形色色的螢幕角色,更是許多人對過去的地球絕大部分的想像與認識。
從我們開始認識陸地上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棲息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就已意識到物種的多樣性並非平均地分布在地球上的每一角落。
地球初始生命是如何以及何時出現的,大概是地球科學研究工作上挑戰度最高的問題之一,也引領了許多地球科學家窮盡畢生去追尋解答。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議題登上政治與媒體舞台,氣候系統對於地球岩石圈所帶來的風化侵蝕與堆積作用是否會影響地球內部營力所驅動之板塊運動與造山運動?
在前幾期的「失落城市的前世今生-白堊紀海洋地殼得深部生物圈遺跡」專欄中,林立虹老師介紹了在海底中洋脊附近的蛇紋岩化 (serpentinization) 作用對於古海洋生物圈生成的重要性。
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人們不斷努力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或是精進探採技術以提高產能,終於在 1990 年末於北美地區成功開採頁岩油氣並開始量產。
在太陽系眾多星體中,唯有地球的大氣層含有氧氣,也因為如此充沛的氧氣,方足以孕育地球由寒武紀至今十分多樣的生物組成,我們甚至可以說,氧氣是地球生物演化以及人類的出現與繁衍最為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臺灣在地質構造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之交相隱沒地帶,有相當高的地殼上昇率及地震活動,陡坡多且土石堆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