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球化學研究在近一世紀的積累之下,已發展出了「大數據」。
金山 – 基隆海嘯是台灣歷史上最明確記載的海嘯災害,發生於 1867 年/清同治六年 12 月 18 日上午 10 點多。
大陸地殼是人類與許多生物賴以生存與棲息之所在。追本溯源,地球形成初期的大陸地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地表所能接收及保留的太陽輻射量多寡,是控制氣候系統變化的主要因素,而此因素則會受到地球繞日軌道、大氣成分與二氧化碳濃度改變而影響,其中,火山活躍與否已知會是調控氣候系統變化的重要原因。
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特別是二氧化碳,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地球氣候系統變化及海洋酸化相當重要的關鍵。
在台灣地質構造研究上,有一條斷層的活動性頗受爭議—梨山斷層,時至今日地質學家們仍持有不同的看法。
“地震!!!”,這句話可能是 ”不知道” 以外,最常在台灣說 (聽) 的一句話。這顯示台灣的地震相當頻繁 (廢話) 外,對地震的認識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屁話)。
自從布里斯托大學的 John Parkes 在 2000 年於《水文地質期刊》發表了著名的海洋沉積物中「微生物細胞數分布之於深度的關係(以下簡稱帕氏線,Parkes' relationship)」之後,利用新分析方法或是更多樣的沉積物標本對這張關係圖進行修正
探索生命的極限,不僅為許多科學家關注的議題,也經常成為電影或科幻小說裡讓人們無限想像的素材。